主页 >  滚动>正文
渝论丨看见本土化《忠犬八公》里的重庆 世界快播报
时间 : 2023-04-06 22:01:53   来源 : 重庆日报


(相关资料图)

最近,在重庆取景拍摄的电影《忠犬八公》上映,赚足了观众的眼泪与好评。观众们看到了一人一犬间感人至深的情感,也看到了黄桷树叶间,一座光影斑驳的山城。一位观影者写下这样的评价,“影片的本土化处理很优秀,展现了重庆的风土人情以及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”。

翻阅诸多影评便不难发现,“本土化”是人们评价这部电影时使用的一个高频词。其他版本的《忠犬八公》可谓珠玉在前,当压力来到中国版《忠犬八公》,把故事简单地复刻翻拍一遍恐怕连及格也不够,极致的本土化便成为了把故事讲出彩的关键。借力于重庆的城市气质、剧本的精心设计和老戏骨们的精彩演绎,山城的风情、中式的情怀乃至东方的哲学,在影片里相辅相融。本土化的打法,让中国版《忠犬八公》拥有了脱颖而出的可能,也让重庆这座一直备受海内外创作者青睐的城市,再次在影迷间收获了崭新的高光时刻。

本土化的《忠犬八公》里,重庆元素贯穿始终。小狗的名字从“八公”变成了巴渝味道的“八筒”;人与犬日日别聚的车站,变成了位于南岸区的长江索道南站;清晨,八筒从报亭带一份《重庆晨报》回家,傍晚,八筒又衔一份《重庆晚报》和主人一起下班……重庆的人们,很难不为这些银幕上、生活里的细节而动容;外地的观众,也同样被山城的风物所深深打动。随着八筒跑过街头巷尾、亲历人情滋味,在属于一只小狗的“物是人非”里,我们能窥见一座城市的变化,感悟一个时代的变迁。

重庆百变,总是有太多值得挖掘的面。它是爬坡上坎、大江东去的山水之城,是车流不息、高楼栉比的国际都市。辛辣的、温和的、甜蜜的、壮烈的故事,都能在重庆找到一方落笔生花的天地。多年来,许多影视作品都选择以山城为背景,从《火锅英雄》到《少年的你》,从《风犬少年的天空》到《回来的女儿》等等,创作者们为什么反复将目光投向重庆?因为重庆拥有独树一帜的气质,拥有雅俗兼优的人文,拥有“8D”变幻的风光……这些“拥有”,就是重庆的自信,更是创作者、投资者对重庆的信心。

握着自信,捧着信心,重庆也在文化发展方面一次次对自己明确更高要求——“要在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市上开创新局面”“繁荣文化事业,发展文化产业”“加快打造人文之城”……重庆人文荟萃,底蕴厚重,正如一部电影能在重庆多个区县找到适合自己的场景与氛围,还有许多产业同样能在重庆的某些切面里收获契机与动能。而重庆要做的,便是放宽眼界,更敞开胸怀;助力其进,亦乘势而上,抓住每一个能让重庆出圈出彩的机会。

高质量发展,是重庆谋求的一场“重头戏”。好戏,不是单打独斗出来的,而是你搭我配出来的。我们对高质量发展的追求,不能仅仅寄望于更多看好重庆的人来到重庆、展现重庆、叫好重庆,我们更需用由内而外的发力来蓬勃自己、更新自己、塑造自己。唯有持续不断增强自身的实力和底气,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和带动力,才能证明人们从一部影片里看到的“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”,有多么实在,又有多么强劲。

标签:

相关文章

X 关闭

X 关闭